早在1994年,中國就引進了第一臺自動售貨機,自動售貨機儼然正是無人零售的鼻祖本尊。斗轉星移,無人經濟時代來臨。隨著互聯網技術、人工智能、移動支付等應用的快速發展,無人便利店、無人貨架、無人餐廳等等的魚貫而出,越來越多的無人場景開始落地,在提供新銳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時,也在不斷產生新的有趣的消費模式。而此時,沉寂已久的自動售貨機迎來了發展春天。目前,無人零售主要分為自動售賣機、開放貨架和無人便利店三種業態。2017年下半年,無人便利店風頭正盛,繽果盒子、F5未來商店等的紛紛出現,本質上是利用更靈活更小的空間載體+無人看守+自助結算的方式,降低建店成本、店面租金、人工成本,從而提高運營效率。但真正運營中,我們發現,無人便利店是對傳統便利店的一次升級改造探索,降低了人工、店租、選址要求,但隨之帶來的體驗感不佳、偷盜風險、違建風險、規模化難題依然無法解決。而回頭一看,發現無人售貨機存在一些天然優勢,如避免了偷盜問題,布點更加靈活,技術和產業鏈成熟,終端形態多樣等,因此被看作是當前實現無人零售的最佳載體。
而與漸熱的趨勢相對的是,中國無人售貨機才將近20萬臺,且90%左右是飲料機。與日本、美國動輒500萬臺以上的市場容量相比,顯然,在國內市場,該行業還處于萌芽狀智能售貨機的后臺管理系統,可以實時監控商品庫存和運營狀況。有了后臺數據,運營人員可以更有計劃性地進行補貨和設備維護,從而降低運營成本。過去,基層運營人員在配貨時完全依靠個人經驗,每天提多少貨、每個點位的缺貨情況只能估個大概。從此可以準確判斷管理庫存、規劃配貨路線。據負責配送的屠師傅介紹,現在每天去倉庫拿貨之前,都會通過自己手機上App先看一眼售貨機的數據。缺貨率低的點位當天可以暫時不需要考慮補貨,所以只用勾選缺貨率高的點位匯總,于是,一張標注著商品名稱和數量的提貨單就自動生成了。另外,用戶還可以通過APP查詢附近售貨機的位置和商品并直接購買,實現線上導流。加上補貨更加及時,單機銷售額得以提升。